一、价格格局:强成本支撑与弱需求拉锯
近期,
铝合金锭市场呈现“强成本支撑与弱需求现实”的矛盾态势。以国产ADC12铝合金锭为例,主流地区价格维持在19,700-19,750元/吨(华东、华南等地),而进口资源(如马来西亚ADC12)报价约19,400元/吨,价差优势促使部分企业转向海外采购。价格坚挺的核心原因在于原料端压力:废铝供应持续紧张,持货商挺价情绪强烈,导致合金锭企业深陷“高成本、薄利润”困境,甚至出现理论亏损达68.6元/吨的现象。然而,下游压铸行业订单疲软,终端消费动能不足,使得市场出现“有价无市”的僵局,价格上行空间受限。
二、全球趋势:区域分化与供应重构
全球化采购需关注不同市场的结构性变化:
亚洲供应链调整:印度ADC12价格因废铝短缺攀升至2,477-2,489美元/吨,当地企业开始从马来西亚、泰国进口低价资源;印尼则凭借新增冶炼产能(预计2027年达250万吨)成为全球供应增长极,可能加剧未来过剩压力。
成本驱动替代策略:在废铝价格高企时,部分国内企业转向采购A00铝锭或精铝作为原料替代,以平衡成本与生产稳定性。此外,关税政策(如中美新关税落地)可能进一步影响5-6月进口资源供应,加剧区域采购波动。
三、未来展望:短期震荡与长期过剩风险
综合市场信号,短期内
铝合金锭价格将维持区间震荡。成本支撑下,价格底部稳固,但需求疲软抑制上涨动力。长期来看,高盛预测全球铝市过剩规模将从2025年的40万吨扩大至2027年的195万吨,印尼产能爆发与成本通缩可能导致价格中枢下移,2026年铝价或跌至2,350美元/吨(约17,000元/吨)。对于采购商而言,需动态监测废铝供应、区域价差及政策变动,通过多元化来源与期货工具对冲风险。
结语:在全球化采购中,
铝合金锭市场已从“价格博弈”转向“供应链韧性竞争”。企业需建立敏捷的采购体系,兼顾成本优化与供应安全,方能在复杂环境中把握先机。